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网站导航
群岛风纪
公告栏
巡视巡察
廉政文化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原创:经常抓、长期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发布日期:2013-04-19浏览次数:

且静澈


    3月19日中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强调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综合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手段,不仅要严肃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而且要依据规定对有关领导进行问责,同时经济上予以退赔。中纪委通报的6起典型问题是给全党树立起了一个标尺,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对于违纪问题中央绝不手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党中央关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坚强决心。
    持久才能长久,深入才能深刻。改进作风重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效出在持之以恒。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
    中纪委通报之后,全社会很快形成“水波效应”。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搞调研、接地气,开短会、办实事。这种作风上的改进固然可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很多单位作风上的规定不可谓不多,但大多虎头蛇尾,难见长效。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蚂蚁啃骨头”韧劲抓下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踔厉坚行,才能避免陷入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律。
    对于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作风建设,有的同志问道:会不会流于形式?会不会又是一阵风?能不能一抓到底?这些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以往的一些事例表明,一些规定最终没能落实到基层或者一些规定一到基层就走了样变了形,还有一些工作最终没有让群众感到满意。不是说这些规定不好,也不是说这些工作目标不明确,而是时间久了就懈怠了,或者遇到困难和麻烦就放弃了,导致一些好规定、好措施流于形式没有结果。诸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除文山会海,狠刹吃喝之风等等,这个“规定”、那个“严禁”制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这样“失信于民”的事实导致了同志们的疑虑和百姓的不信任。
    那么,如何取信于民?古有商鞅“立木取信”、曾子“杀猪教子”的榜样,今有“表哥”“房叔”等一些政府官员因为失信于民而下台的典型。能不能打消人们对作风建设的疑虑,关键看我们怎么督导、怎么落实、怎么坚持。实践证明,水滴能够穿石,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凡事贵有恒。“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到黄河不死心,甚至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只有具备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从被动改向主动改,从消极改向积极改的转变,焕发出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的内在自觉和持久动力。
    改变工作作风,“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前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央八项规定只是一个动员令,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它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抓作风转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部门和单位之所以进一步退一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主要也是缺乏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缺乏持续有力的坚持。一有成绩就骄傲、一有变化就松懈,甚至想出新招应对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老调子,这样做不但现有成果难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
    作风建设就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从历史、社会、文化及制度的角度讲,改进作风牵涉到方方面面,每前进一步,都会触痛一些人的利益,因而转变作风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往前行,则困难大,问题多,往后退只会导致积习难改、并入膏肓。治大国若烹小鲜,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能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良好作风的转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须知“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冻三尺也绝非一日之功。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常”“长”二字,树立经常抓、长期抓的思想,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把能做的做好,用治标推动治本,就一定能水滴石穿、挖井见泉,切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站第 位访者
中共舟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舟山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38857号-1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