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人物中,能够事业、家庭、学问兼顾的人实在不多,梁启超是少数中的翘楚。通过阅读《梁启超家书》这本书,我们走近这位大师真实的生活,领略其对子女教育的精髓。
这些家书不但可以当作书信读,也可以当作梁氏的日记、梁氏的自传读,更重要的是可以当作“模范家长指南”读。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位模范家长呢?除了令人惊叹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成就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梁启超通过言传身教,送给了孩子们五份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根植在孩子们的人格中,陪伴、支撑他们成长成材。那么,这五份珍贵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
一、健康
说起健康,没有人会否认它的重要性。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又很少有人真正认真地对待它。梁启超在家书中曾多次向他的孩子们叮嘱:“每日要拿出几点钟来,每礼拜拿出天把来玩玩,因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你每天在学校里出来多玩回罢,不然以后真要变成书呆子了”……在印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没有一个朋友能够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够比得上疾病。”梁启超深谙其道,将健康视为孩子们幸福的首要条件。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也常常提醒孩子注意身体,却老被孩子当作唠叨,这又是为何呢?其实,梁启超不仅是在言语上时常提醒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一以贯之地奉行着“健康为本”的理念。
首先,他自己身体力行。从信中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日常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即使是在妻子生日时,他也特意写信询问孩子:“我想破戒饮一回,你答应不答应?”
其次,他视健康胜于功名。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他提到:“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功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在当下,不少家长无意间就成了妨害健康的帮凶,比如周末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辅导课程,剥夺了孩子户外运动的机会;比如为了减小自己照看孩子的压力,让电视、手机成了孩子的保姆,许多孩子因此患上近视眼;比如对孩子求全责备,信奉“棍棒底下出能子”的教条,导致孩子伤痕累累。这些做法与梁启超的所思所为大相径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关爱孩子的心灵健康。1923年,梁启超告诫思成道:“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1927年,他在写给思顺的信中又提到:“我到底不知徽音胸襟如何,若胸襟窄狭的人,一定抵挡不住忧伤憔悴,影响到思成。你要常常帮助着思成注意预防,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他甚至直接提醒思成夫妇,“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它侵入。”
二、理想
一个人的志向譬如晨星,借有星光的指引,他乘风航行。
梁启超和孩子们就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多次恳切的交流。他先是和子女交流“学问”的意义,告诫孩子们智识只是做人的手段,做人才是学问的目标。而后,他又和子女讨论事业的抉择。1916年,他在写给长女思顺的信中提到:“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在梁启超看来,当时时局混乱,鸡肋之官,食之无味。1928年,他又给思成夫妇建议:“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在他看来,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一样。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他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出发,人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当他建议次女思忠攻读生物学,思忠读了一年兴趣索然时,他主动写信给思忠:“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可见,梁启超并非一个***霸道的家长,相反,面对子女理想的选择,他更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十分在意聆听他们的意见。而一旦孩子们确立了自己的志向,他又化为严父的模样,勉励他们“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因为他知道,理想就像是一张车票,孩子们怀有理想,就像坐上了一列通往未来的列车,终将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吧。
三、阅读
梁启超酷爱阅读,书籍就像是他的伴侣,日日陪伴着他,而他也把这个好习惯分享给了自己的孩子们。1923年,梁思成不幸遭遇车祸,需要在医院静养一段时间。梁启超就督促思成在住院期间品读《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国学名作,嘱咐他“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
梁启超对子女阅读的要求,并非只停留在文字的涉猎上。他强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曾说,“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梁启超提倡两个方法。一是博览涉猎。在他看来,一个人想要读书取益,需要多方面开卷引进。他曾担心思成所学过于专向,鼓励他多阅读音乐、文学、美术等内容。他评价自己的阅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每次接触新知识,便觉得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二是勤动笔墨。阅读是对知识的汲取,而动笔墨是对知识的整理,是一种“慢火炖熬”的状态。在“慢火炖熬”的时候最能汲取营养。1928年,梁启超在给思成的信中提到:“我盼望你每天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像,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也是公私两宜之道。”
阅读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而在阅读中注入自己的思考,是对思想的另一种创造,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
四、磨难
1927年,梁启超写信对孩子们说:“爹爹虽然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当时国内并不太平,全国上下都在艰难的境遇中。梁启超鼓励孩子,“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他以自己为例,向孩子坦陈,环境安适时,德业恐怕在不知不识之间日退,因此他时时反省自己,“终日孜孜,而无劳倦,斯亦忧患之赐也”。
1927年,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提到:“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也许你们有时会感觉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这种警惕),不过你再转眼一看,一定会仍旧看清楚不是这样。”他评价自己,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常常感觉自己要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子女的模范。
1928年,清华大学和东北大学皆有意请梁思成进入自己的学校教授课程,当思成选择不定哪所学校时,梁启超以“清华太舒服,会使人懒于进取”为由,建议思成接受东北大学的橄榄枝。他要孩子以强健进取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理财
对青少年财商培养的忽视,是时下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总是极力为孩子创造丰足的物质条件,却忘记告诉孩子甚至于是不屑告诉孩子,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生活?
梁启超是个反例。他在家书中多次交代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细细算账,对于是否买卖房屋一事也专门和子女商量。当时梁氏居住在京津一带,欲在北戴河买一处十亩有零的房子。他向孩子们这样分析道:“房子面前直临海滨,地价很高,东山这边都是外国人房子,中国人只有三家。靠海滨的地,须千元以上一亩,还没有肯让。这个房子,工料坚固,可用的房子有八间,开间皆甚大。若在现时新建,只有六千元还盖不起。家具也齐备坚实,最少亦还有十多年好用,新置恐怕须千五百元以上。若将家具作五千元计,那么地价只合五千元,合不到五百元一亩,总算便宜极了。”除投资房产外,梁启超还向孩子们介绍过股息等理财方法,可谓十分“现代”。
最为让我敬佩的,是梁启超教育孩子正确的物质观。他说:“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梁思成和林徽因可谓是一对金童玉女,他们的婚礼受到世人注目。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反而建议这对年轻夫妇,“婚礼只要庄严不要奢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能够为自己创造必要的财富而不至在财富中迷失,是孩子所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以上看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也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在他的家书中,我们看不到疾言厉色的训斥,也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爱、热情又体贴的父亲。从他的书信中,我们和他的孩子们一样,汲取了对于健康、理想、阅读、磨难、理财等诸多方面的养分,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礼物。
少年强则中国强,愿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分享给更多的青年人!(定海区委宣传部 葛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