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根脉,文明的标志。中国文字,更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一笔一划中,蕴藏着文字的筋骨血肉。每个文字的“前生今世”都承载着人类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刻烙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透过文字,回溯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字润心田】栏目,将带我们探寻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文字的精义,讲述文字的故事,让廉政清风浸润心田。
义指水无杂滓,明丽澄澈,如《诗经)中写道:“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清——良好政治生态的目标和要求
政治清明、海晏河清、风清气正,是我们在论述党风廉政建设中经常用到的词汇。一个“清”字,体现了我们净化政治生态的目标和要求。
在先秦典籍中,清多指水、声、气及酒之清浊,而后概念越来越广,涵盖了从物质、人事到精神各个方面,具有不浊、不杂、不乱、不俗等含义。
在中国历史上,清的思想自先秦哲学发源,绵延流长。老子云“清静为天下正”,道家是在崇尚自然、追求天道的基础上来理解清的,认为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也是人应具备的状态。儒家学说则将清归结到道德审美的范畴,以清比德、以清喻政,寄托了对高尚情操和理想社会的憧憬。一个清字,让我们看到各家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清静者,德之至也”。从大的方面讲,清关乎整个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清乃正气充盈之源、万心归聚之泉,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从小的方面讲,清又关乎个体的性格、修养和品行。如历史上“清慎为民”的陆贽,“两袖清风”的况钟,“一生清操如冰雪”的夏原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都展示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操守。《孔丛子》中说“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意,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可见,以清自守,可以正身心,去邪念。个体的清正、清廉是政治清明的源头活水。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风气之先。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清为节操,以清为修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清净的内心和清白的底线;要激浊扬清,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舟旅集团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