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沈家门渔港,天空蓝得透亮,白云像刚洗过的帆。看着这美如画卷的渔港之景,普陀区纪委监委的同志们心中充满了自豪。 20世纪80年代,由于粗放型的作业方式,陆源排污严重、海域环境堪忧,普陀海岸美景不成线,百姓靠海难亲海。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普陀区纪委监委牢牢牵住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聚焦海洋生态修复、绿色船舶制造等重点工作,建立“一事一清单”政治监督机制,紧盯“质量、进度、廉洁”三要素,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低碳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我们将蓝色海湾整治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通过列席重要会议、面对面沟通、深入实地走访等方式,监督推动沈家门渔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在日常、抓在经常。”该区纪委监委第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说道。 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该区纪委监委扛牢政治监督责任,压紧压实牵头单位责任,以海洋生态环境、滨海和海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渔港清淤面积3.39平方公里,科学栽植本土耐盐碱树种约5.6万株,恢复生态湿地15.05万平方米。 “我们已建成460平方米的海湾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中心,配置专业垃圾(油污)收集船开展常态化作业,通过渔港清淤船实现常年维护性清淤50万立方米,看到家乡海岸线越来越美,我也很有成就感。”张海达是专业清洁艇队伍中的一员,他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投入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中,其中不乏志愿队伍,“两山”理论已逐渐深入人心。 随着万邦重工未来船舶绿色智能运维示范基地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普陀区通过技术研发、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智能三位一体的绿色造船之路也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近年来,普陀区纪委监委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政治监督,聚焦绿色船舶制造找准着力点,在15家企业设立“企业服务驿站”,围绕绿色低碳新能源船舶修造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亲清政商关系监督模式,全方位为绿色船舶制造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普陀区纪委监委聚焦新能源业务赛道,紧盯风电、光伏、氢能三条产业链发展,围绕“两重”“两新”政策是否用好用足、要素保障是否落地到位、企业生产是否存在困难等情况,制定监督清单,开展精准监督,推动绿色低碳智能船舶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国首艘船舶“四位一体”节能降碳改装项目、建成全国首艘新能源智能驾驶海钓用游艇、启动全球首艘大型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建设。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人民幸福。我们将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让碧海蓝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普陀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